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学 > 正文

2024四季度顶流基金经理调仓动向:张坤坚守核心资产,刘格菘聚焦科技制造,傅鹏博布局科技热点

  • 文学
  • 2025-02-10 16:14:03
  • 9

专题:聚焦2024年公募基金四季报 如何调仓换股?

  2025年初,A股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,人形机器人、AI算力、消费电子等新兴赛道成为资金追逐的焦点。与此同时,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在2024年四季度的调仓动向备受关注,其持仓变化不仅反映了对市场趋势的判断,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。本文结合基金四季报及市场动态,梳理价值派代表张坤,成长派代表刘格菘、林清源等,均衡派代表傅鹏博,陈良栋等知名基金经理的最新调仓逻辑与布局思路。

  价值派代表:张坤坚守核心资产,优化结构应对市场变化

  作为价值投资的代表,张坤在去年四季度保持高仓位运作,股票仓位约94%,其核心持仓仍以腾讯、阿里巴巴、白酒龙头等高质量资产为主。以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四季度持仓为例,前十大重仓股依次为腾讯控股、阿里巴巴-W、五粮液、贵州茅台、洋河股份、泸州老窖、山西汾酒、中国海洋石油、美团-W、百胜中国。此外,张坤也在结构上进行了显著调整:

  一是增持科技与消费复苏标的:大幅增持阿里巴巴-W(增持幅度19.27%),并新进携程集团、分众传媒。携程受益于国际旅游复苏预期,分众传媒则与经济回暖下的广告需求增长相关。

  二是减持周期与高估值标的:减持中国海洋石油(-19.66%)和美团-W(-16%),转向更具估值吸引力的“顺周期期权”和“科技期权”资产。

  三是策略核心:张坤强调当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,且优质公司兼具高股息率与成长潜力,如分众传媒的广告复苏逻辑和携程的旅游需求弹性,均体现了对长期价值的挖掘。

2024四季度顶流基金经理调仓动向:张坤坚守核心资产,刘格菘聚焦科技制造,傅鹏博布局科技热点

  张坤在四季报中直言,2024年底的市场估值比2014年更有吸引力。张坤表示,在过去绝大部分时间内,高质量(竞争优势突出、高投资回报率ROIC、充沛自由现金流)和高股息率两种属性往往很难在同一个资产兼得。但现在,我们能找到越来越多同时满足高质量和高股息率两种属性的资产。更有吸引力的是,在目前的估值中,“顺周期期权”和“科技期权”并没有包含在内。目前市场先生对不少优质公司提出的报价很有吸引力。

  成长派代表:刘格菘聚焦科技制造,林清源转型智能硬件

  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在四季度进一步强化对科技主线的布局,但行业选择呈现分化:

  一是刘格菘的“弹性调整”:减持赛力斯(-28.5%),加仓江淮汽车;军工股方面,西部超导、鸿远电子退出重仓,仅保留华秦科技和振华科技。其核心逻辑是聚焦“市值弹性”,选择更具成长空间的中小市值标的,并围绕光伏、锂电池、新能源车等全球优势产业布局。

  二是林清源的“赛道切换”:其管理的平安鼎越基金从券商保险主题彻底转型为科技制造主题,重仓消费电子赛道。漫步者(智能耳机)、恒玄科技(AI芯片)成为前两大重仓股。林清源认为,智能眼镜将受益于国产芯片突破与AI硬件创新,2025年或迎来量产元年。

  三是雷志勇、莫海波、金梓才的算力坚守:三位科技基金经理在算力领域,如中际旭创、寒武纪保持高配,但配置更趋均衡。例如,金梓才加仓消费股万辰集团,莫海波布局种子股荃银高科,体现“科技+消费”哑铃策略。

  均衡派代表:傅鹏博布局科技热点,陈良栋收缩仓位聚焦汽车

  均衡配置型基金经理在四季度灵活调整持仓,平衡风险与收益:

  一是傅鹏博的“科技新方向”:睿远成长价值基金增持舜宇光学科技(智能驾驶光学组件),减持宁德时代(-14.55%)。其策略是“逆势增持跌幅较多标的,减持短期涨幅过大品种”,同时加强对AI、AR/VR等前沿领域的研究。

  二是陈良栋的“防守反击”:长城久富基金股票仓位下降10%,减持华测导航(AI半导体)、太阳纸业(消费),转向汽车零配件与电力设备。其认为,汽车产业链受益于政策刺激与出口增长,而燃气轮机(如杰瑞股份)因AI算力需求激增成为新关注点。

  后市展望:哑铃策略与政策博弈成关键词

  多位基金经理在四季报中提及2025年的两大主线:一是哑铃策略:如汇添富沈若雨、浦银安盛李浩玄等采用“高股息+高成长”配置,一端布局稳健分红资产(如银行、消费),另一端押注AI算力、人形机器人等科技赛道,以分散风险并捕捉结构性机会。

  二是政策驱动:刘格菘、鹏华闫思倩等认为,国内稳增长政策(如低空经济、新能源补贴)与海外科技产业周期(如AI应用、半导体国产化)将共同主导市场走向,需关注政策落地节奏与基本面验证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知名基金经理的调仓动态揭示了市场风格的变迁:从传统消费到科技制造,从高估值龙头到中小市值弹性标的。投资者需注意,调仓逻辑需结合宏观经济(如国债利率下行)、行业趋势(如AI硬件创新)及个股基本面综合判断,避免盲目跟风。2025年的投资主线或将继续围绕“科技突破+政策催化”展开,但波动加剧下,均衡配置与深度研究仍是制胜关键。

  注:本文数据及观点基于基金四季报及公开研报,并结合AI工具生成。

有话要说...